第691章 重炮巨舰的年代!

  (0691)
  “孙勤恺那边,有红衣大炮的样品送过来没有?”
  张准走着走着,忽然关心的问道。
  他看到船坞里的工人,正在有条不紊的往剑牙舰的上面,安装飞龙炮。这些飞龙炮都是火炮厂出产的,应该是才运送来不久,炮管外面的牛油都还没有完全擦干净,各种配件都还没有开箱。
  放眼看过去,所有的船坞,都是密密麻麻的龙门吊和滑轮组。这是其他的造船厂没有的。在张准穿越之前,没有人知道龙门吊和滑轮组的巨大作用。几乎所有的重型配件,都是依靠人工和滚木完成的,效率低不说,还非常的危险。
  在龙门吊和滑轮组的帮助下,一门门的飞龙炮,被有序的安装到炮位的上面,然后细心的固定好。以前,这样的工作,需要耗费足足一天的时间。现在,有了龙门吊和滑轮组,只要一个时辰就能搞定,工作效率毫无疑问的是大大的提升了。
  因为使用了多项的先进的跨时代的技术,鹧鸪湾造船厂的战舰建造进度,才会这么快。虎贲军海军,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接收到那么多的战舰。相对于其他的势力而言,这样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假以时日,虎贲军海军在战舰的数量和质量上,都会有长足的飞跃。
  “还没有。”
  薛知蝶摇头回答。
  “催他,要抓紧!”
  张准脸色慎重的说道。
  他知道孙勤恺那边,已经非常的努力,正在日夜不断的试制各种各样的材料,以求尽可能的研制出性能更加优秀的红衣大炮。但是,红衣大炮不是想复制就能复制出来的,这里面涉及到的具体问题,非常多。
  从钢铁的质量,到火药的质量,还有空气动力学,都相当复杂。孙勤恺就算是天才,也不可能一下子完成所有的研究工作。这需要虎贲军所有军工部门的配合,需要一个团队拼命的努力。当然,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不过,无论困难多么大,红衣大炮都必须复制出来,而且要在性能上有所改进。因为,在海战当中,要是没有红衣大炮,根本就没有办法和敌人对抗。说的通俗一点,你要是没有装备红衣大炮,在大海上,你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海战和陆战的差别太大,什么战术战略,什么阴谋阳谋,在大海上的作用,几乎微乎其微。海战,讲究的就是双方硬实力的较量,丝毫来不得虚假。要么是大炮直接对轰,将对方逼退。要么,是大炮对轰以后,双方进行接舷战,跳帮作战,直到一方被完全消灭为止。
  在目前这个阶段,大炮对轰正在不断的取代接舷战,取代跳帮作战,开始占据海战的主流。尽管最后解决战斗,还是要依靠接舷战和跳帮作战,但是,大炮对轰产生的心理震慑作用,对以后的肉搏战,是有巨大的影响的。在这个起跑线上,虎贲军海军一定不能输。
  龙神舰和剑牙舰的最大区别,就是配备有红衣大炮。这导致两者的战斗力,有本质上的区别。口径130毫米的红衣大炮,射程超过十里,要比飞龙炮远得多了。红衣大炮发射的葡萄弹(也就是霰弹),直接可以将飞龙炮挡在射程之外。飞龙炮的实心弹,固然可以射击,不过准确性和威力,根本就是个悲剧。
  在真正的海战中,远距离的炮击,几乎没有什么作用。打不中都是白搭,浪费弹药。海战主要使用的弹种,还是霰弹和链弹。霰弹主要是用来杀伤敌人的人员,链弹却是用来打断桅杆,撕裂船帆。因此,这两样炮弹的射程,是越远越好。红衣大炮在这方面的优势,要比飞龙炮强太多了。
  其实,海上交战,射程固然重要,威力更重要。飞龙炮的实心弹,即使打在了敌船的船舷上,也无法将敌船直接砸开一个洞。但是,红衣大炮就不同了。红衣大炮的巨大实心弹,直接能击碎船舷。要是打在要害的位置,一炮就能够让海水不断的蜂拥而进。搞不好,被打中的船只,极有可能沉没。
  因此,龙神舰的设计,不但要配备威力更强的红衣大炮,还要配备防御力更强的甲板和船舷。比如说,要在船舷的要害部位,尤其是靠近桅杆的部位,使用生牛皮作为夹层。在必要的时候,甚至镶嵌钢板。甲板上的要害位置,同样如此。实践证明,这些都是有效的防止实心弹轰击的有效手段。
  海军战舰的发展,本来就是在巨炮和重甲之间,不断的摇摆,不断的共同提升。矛和盾,从来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谁也不服气谁。有更锋利的矛,就会有更坚固的盾。反过来也是如此。最终,出现了大和号这样的超级怪物,排水量超过六万吨,主炮口径达到460毫米,号称是战列舰第一。
  毫无疑问,张准也有重炮巨舰的情节,而且这种情节还非常的浓厚,这也是他不断的在海军上砸钱的缘故。后世的中国,在重炮巨舰的年代,总是被挨打,诞生了无数的悲壮血泪。好不容易独立了,又没有航空母舰,在大海上,基本上没有说话的地位,只能是拼命的忍耐。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确是很憋屈的。
  现在,他穿越到了四百年前,正是大时代开始跃升的年头。重炮巨舰的年代,还没有完全开始。中国人现在还有追赶世界步伐的机会。他如果不抓紧机会,就有被大海淘汰的危险。相反的,要是牢牢的把握住了时代的潮头,他就会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
  明末的造船,相对于以前的繁盛,的确是个悲剧。十七世纪,海上争霸时代全面开始。西方造船业和海军力量不断发展,中国却日益落后。到明末,简直可以说是惨不忍睹。排水量超过400吨的战舰,都是少之又少。排水量超过600吨的战船,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巨无霸了。
  其实,在郑和下西洋以后,明国错误的实行禁海政策,片板寸帆都不许下海,结果,造船技术从此莫落,不断的萎缩,最终几乎消失不见。偏偏这个时候,正是西洋列强开始大航海时代的黄金时期。它们的造船能力,还有造船技术,都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
  十五世纪初,亨利王子为了东航探险而创制了葡萄牙轻快帆船,其后即有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达伽马东航印度等一系列全球航海探险活动,这导致了十六世纪以后的地理大发现。长期远洋航海的实践,西方帆船性能和航海技术在全面超越中国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大炮上战舰是海军武器发展史的飞跃,虽然中国最早在船上使用了火器,但仅此而已,火炮一直是被固定在船头和船尾的位置,不能灵活地瞄准射击,舰炮技术发展一直停滞不前。诸多大炮在船上使得船的稳定性变差。而且,一旦开火其后坐力使得船更危险。
  解决的办法有两个:其一,是提高舰炮铸造的精度和铸炮材料的强度;其二是发明了船舷炮门。这个金点子是被一个英国人想出来的,这个人名叫詹姆斯-贝克。他将火炮装在下甲板,并在船体两侧开出炮门,让炮能够发射。在不使用的时候,炮门用带铰链的炮门盖关闭,防止海水飞溅进来。
  公元1512年,在伍利奇建造“大哈里号”采用这种设计,这是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时海军旗舰。巨大的“大哈里”号,排水量超过了1000吨,仍保留中世纪的传统模样:装有4根桅杆,前桅和主桅挂横帆,后桅和尾桅挂大三角纵帆。
  “大哈里”号最引人注目之处,还是其高耸的首尾楼。船的武备也整个地显示出过去冷兵器时代的遗迹,火炮的口径不大,但数量众多,有122门(另说128门)。军舰上还有1200张弓和750个箭囊的箭。遗憾的是,“大哈里号”地设计图没能传下来,当时造船匠只把设计和建造船只的诀窍传授给儿子,通常不传给外人。
  但不管怎样,这个时候,真正意义上的“军舰”诞生了。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海上作战的方式主要是靠接舷格斗,那时的战船更多地是起到了一种运兵船的作用。而火炮的大量使用,使海上作战的基本方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船舷炮门的发明,更使得这船成为了专门作战的“专业户”。这意味着,军舰,成为一个专业的神圣的名词,不是随便什么船都可以客串一下的。
  公元1546年,亨利八世将自己的皇家舰队分为4类:全帆装船、风帆炮舰、三桅小帆船和驳船。共有从60到1000吨不等的全帆装船20艘,重型火炮通过位于舷侧较低位置的炮眼开火。那时候的中国,还没有采取这样的火炮排列方式。
  到十六世纪,西班牙、法国、荷兰和瑞典等欧洲国家都建造了大型的风帆战舰以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但这些军舰和英国军舰的模样大同小异,也都是用从眩侧炮门里向外开火的舰炮来武装。
  十六世纪初,西班牙建造的‘加列尼”号战舰排水量高达1600吨,长56.5米,宽15.2米,4桅7帆。装有10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分别布置在三层甲板上。注意,这是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基础。
  公元1514年,法国建造的‘大亨利”号旗舰,排水量超过1000吨,长度超过51米,配备有5根桅杆。装有18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舰员700人(其中有400是陆军)。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当时的法国,海水比较弱小的,战舰的排水量根本不咋的,大炮的数量,也是滥竽充数而已,很多大炮的口径,都是40毫米左右的小炮。
  公元1571年,威尼斯在勒班陀附近的海战中首先使用一种大桨帆战船,长度超过80米,三桅,一排桨,每桨配备9到10名桨手,载人800名,装有7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还有冲角。这是混合动力风帆战列舰的首次尝试。显然,人力划桨,无法驱动如此沉重的战舰。最终,这种设计,被历史所淘汰。
  当历史进入公元1588年,西方列强的海上力量,已经非常强大了。当时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是欧洲最强的海军,共有船舰130艘,其中包括20艘四桅大船、44艘武装商船、23艘圆船、22艘差船、13艘轻帆船、4艘中船和4艘长船(其中真正的战舰约60至70艘),总吨位57868吨,火炮共计2431门,海员8051人。船上共载陆军19000人,加上其他人员总计六万多人。
  到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荷兰拥有了大批量制造排水量高达1500吨、装有100门大炮的三层甲板的战舰“海上君主”号的能力。注意,是大批量建造,也就是流水线的建造,而不是专门的设计建造。这是荷兰海军崛起的基础。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飞翔的荷兰人,将雄霸大海,包括东亚的台湾岛在内。
  事实上,到1644年(崇祯十七年),荷兰拥有1000多艘各类船只作为战舰保护商业顺畅,1000多艘大型商船进行海上贸易,6000多艘小型商船用于捕鱼业和内陆运输业,并拥有8万多名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水手。在东亚,荷兰人的战舰,数量也大大的增加了。
  如果历史发展的轨迹,没有出现大的偏差,那么,在后年,也就是公元1639年(崇祯十一年)9月,西班牙舰队将在海军上将奥奎多的率领下(旗舰是“圣地亚哥”号)出击英国。这支舰队的实力大约有70艘船,其中有12艘排水量超过了1000吨(如“圣特勒萨”号为2400吨)。西班牙舰队的目的,当然是要为当年的失败报仇雪恨。
  有关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海上恩怨,就没有必要详述了。总之,在这两国的争斗中,两国的海军,都不断的得到壮大。英国海军拥有的大型战列舰,从公元1649年的39艘猛增至公元1651年的80艘,其中大部分是二层甲板,并拥有60至80门炮的巨型战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建成的英国“海上君王”号,是詹姆斯的继任查理一世时期所建的英海军中,第一艘有三层统长甲板的大型战舰。这艘战列舰从公元1636年1月开始设计,1月16日在伍利奇船厂建造,一直到公元1637年10月下水,总造价超过4万英磅(其中一半是付给造船匠的工钱)。
  【作者注:当时的英镑,和白银的比率,不好计算。那时候的白银数量还不算多,英镑也非常值钱,估计1两银子价值10英镑左右。四万英镑,估计就是四千两银子。】
  主设计师佩特本想该舰只需装备90门大炮,但查理一世却硬要把炮数增加到104门(共重153吨),使之成为当时最大的战舰。该舰龙骨长39米,总长51米,宽14.7米,深23.17米,吃水6.8米,该船重1683吨,有4层甲板。该舰竖以3桅,在主桅和前桅上挂有皇冠帆。
  该舰装备102-104门炮,在低甲板及主甲板上架30门炮,在上甲板上架26门炮。在首楼上有12门炮,半甲板上有14个炮门,还有10门船首炮及若干尾炮。该舰队有11只锚,每只锚重2吨。
  该舰配备水兵800多人,最大的炮弹净重60磅,一次齐射的炮弹重达一吨。该舰先后曾参加了对抗荷兰、法国海军六、七次海战,连续使用了60余年,最后,意外地被法国海军击毁于查塔姆(chatham)海域。
  虽然西方海上强国的大炮巨舰越来越多,但是作为海上武力标准的主要舰船仍然是二层甲板,装有50到80门火炮,排水大约是1000吨左右的战舰。此外,装有大炮的快速帆船也开始建造,一般排水量约为400吨、装有30到40门炮。这种船结构坚固,操作灵活、火力强大。
  当时,同样排水量的中国的最大战船,只能安放2门大炮和若干小炮,两者火力根本无法比较。以《纪效新书-治水兵篇》记载的戚继光水师为例,一个水兵营中,4艘福船,2艘海沧船和4艘苍山船,装备的主要兵器加在一起,才有40到70门火炮,勉强可和西方一艘小吨位快速帆船相比。
  【今天的第一更送到!】(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