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节

  天底下有那么多的弊端,本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他可真担心曹冲这么一归纳总结,硬生生把荀给愁出病来!
  荀点头:“知道。”
  曹操与荀感慨起来:“仓舒这小子平日里没个正形,实则什么都看得明白。我听公达说,他一直在用诸子之学出题,当时我也没在意,回头得叫公达送一份来看看。”
  曹操又把曹冲所说的几种题型给荀讲了,说想要把事情办好,这些能力确实都是必备的。
  只是要求所有人都达到这样的水平,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以后还是得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啊!
  荀听得眉头直跳。
  要说光出这样的策论题,那也不稀罕。
  自从察举制的许多弊端初露端倪,朝廷早已出过应对之法,那就是让被推举上来的人进行摸底考试,好好试一试他们的才学。
  至于考法,那自然是让他们写些文章表达一下自己的政治理想、办事理念!
  荀将曹冲所做之事联系在一起,降低纸价、推行雕版印刷、积极重建太学,再到曹操所说的题库与眼前这些策论题,一扇全新的大门仿佛正缓缓向他们开启。
  他有种预感,一旦曹冲把事情彻底办成了,一切会有天翻地覆的改变!
  要知道如今天下纷乱,哪怕世家大族注意到纸价骤降与印刷本风行,也无力阻止曹操将这两样东西推行开去。
  原本只有高门大族才有机会好好读书,现在纸价便宜了,书更是人人都能抄能买。到时各县庠序复学、太学重开,会迎来多少新学子?
  这些学子之中,又有多少出身士族、多少出身寒门?
  士族能走的路子多了去,寒门却是挤破头想要为自己争取进身之阶,可想而知,那些寒门士子会想尽办法拼出头!
  读书人多了,朝廷能用的人也就多了。
  到那个时候,可就不是世家大族占据大半个朝廷、世家子弟考虑要不要向朝廷效力了!
  朝廷有足够多的人才可以选用,那必然要改变取士之法,对各方人才进行更严格的筛选。
  至于怎么个严格法,刚才曹操也说了,常识、语言、运算、逻辑、分析这五个方面的能力都要考察一下,再加考个相对直观的策论文章,基本也就能把一个人的能力摸个底了。
  荀出身颍川荀家,对族人多有照料,从小就对家族有着极深的责任感。
  从小到大与他交游的也大多是世家子弟,像陈群、赵俨、崔琰这些哪个不是出身名门的。
  没有人比荀更清楚世家的依仗是什么,也没有人比荀更清楚世家之间通过姻亲与交游搭建起来的关系网有多么牢固。
  如今面对曹冲悄无声息布下的这一局,荀竟有种背脊泛冷的感觉。
  这小子,是在挖世家的根啊!
  世家清贵就清贵在,天下人才大多出自世家,许多贫家子弟连读书识字的机会都没有,一年到头都只能在地里刨食,谈什么修身治国平天下。
  谁要是撕开一道口子,叫那些世世代代过着穷苦日子的人知晓自己也有鱼跃龙门的机会,他们肯定会不顾一切去争取!
  到那时候,世家大族确实还可以“清”,但“贵”怕是就没有了。
  原来曹冲胆大包天地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竟不是说着玩的――
  他从一开始,就在考虑天下平定之后该如何治理!
  天下改姓不过是第一步,下一步便是收拢对世家大族的布局,让整个朝廷改头换面!
  一如曹冲自己所说的,一统天下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一切才刚刚开始!
  无论寒门还是世家,都得拿出真本领来,才能得到重用!
  荀并不是想法狭隘的人,他相信只要家中悉心教养,自家子弟必然不会比寒门子弟差。
  若他们有着那么好的条件,依然被出身贫寒的寒门子弟给比下去,那又能怪得了谁?
  荀沉吟良久,叹息着说:“仓舒也十四了,主公可以考虑给他安排个实差。”
  这小子太疲懒了,压榨压榨兴许还能榨出点别的东西来。
  瞧瞧他煞费苦心拟出来的这些策论题不就特别得很?
  一般人哪怕知道有这些问题在,也很难把它归纳总结成人人都看得懂的东西!
  曹操闻言笑了:“文若你这是内举不避亲啊。”
  荀不接腔。
  要论亲,曹操更亲,他女儿可还没嫁到曹家。
  曹操说道:“他还小,不适合,先让他玩几年吧。”
  这小子嘴巴一张,什么都敢说。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不是得罪世家就是改朝换代!
  曹操觉得还是先遂了这小子的意,让他再逍遥自在几年再说。
  要是让旁人知晓这些东西都是曹冲捣鼓出来的,恐怕不会再像周瑜那样和和气气地把人送回来,而是会想方设法把他给弄死!
  荀也想到如今的形势,顿时住了嘴。
  曹操说道:“既然他那么喜欢出题,那就让他多出些,我专门派几个信使去洛阳,定时把他出的题取来。不过这小子这么折腾你,也不能轻易放过他,我顺便让人给公达送封信,让他照着这个要求给仓舒出题,看他还敢不敢再这么干!”
  荀想到曹冲面对荀攸时的情形,也不由得笑了起来。
  要说谁能当曹冲的克星,荀攸勉强也算一个,好歹手把手把曹冲写文章的水平教了出来。
  至于写诗,这个就不能强求了,估计没人能把他掰正!
  曹操留荀用饭,用的是上个月收获的红薯做的薯粉。他让荀好好尝了个鲜,接着才问荀:“文若,你知道这样的粮食,现在荆州和益州有多少吗?”
  荀自是不知晓。
  曹操说道:“每一个粮仓都堆满了,而且全都磨成了细面或做成这种粉条。就这样,还有许多没来得及处理的新粮囤积在别处!去年益州百姓闹饥荒,饿死了不少人,张鲁都弃汉中逃到凉州去了。不过,今年不会再有这样的事了,因为这只是今年种的第一茬,第二茬现在已经种了下去!”他语气微微上扬,“我们的将士每一顿都能吃得肚皮滚圆,训练起来比任何时候都要认真!今年冬天,不管哪边的百姓来投奔荆州,我都能让他们饿不死!”
  荀心中震动。
  乱世之中百姓最想要的是什么?
  活下去!
  只要有一口吃的,他们就能高兴起来!
  新粮种的产量荀是亲眼见过的,只是这新粮种的种植周期之短着实让他有些吃惊。
  现在分明还没到秋收的时候,今年的新粮竟已经收完了,并且能种第二茬!
  有这样多的粮食在手,何愁天下无法平定?
  “这几个月来孙仲谋与刘玄德一直在图谋江陵,可张辽没给他们任何可乘之机。相比于我们这边安心屯田,他们这几个月可谓是兵困马乏却寸功未建!”曹操站起身来,朗笑说道,“文若我跟你说,今年秋天我就挥师东下,直取江东!这一次后方的事还像以前一样交给你,待我擒了孙仲谋就回来与你喝酒庆祝!”
  荀眼眶微红。
  这十几年来,不管曹操待旁人如何,待他却是始终信重有加。
  不管最后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他都该坚定不移地站在曹操这一边!
  荀很快接手荆州各项事务,忙忙碌碌地为曹操做起了战前准备。
  郭嘉见曹操与荀两人重归于好,颇有些好奇。
  他私底下问荀怎么突然回心转意,荀却没与他说起曹冲那封堪称大逆不道的信,只笑着说道:“就是突然想通了许多事。”
  郭嘉撇撇唇,只觉荀这人不实诚,相识这么多年了还不跟他说实话。
  郭嘉心痒得很,又跑去曹操那边提出自己的疑问。
  曹操睨他一眼,觉得郭嘉和曹冲能玩到一块不是没原因的,前些时日他与荀的矛盾旁人大多有意识地避而不提,就郭嘉还跑来追根究底!
  好奇心这么大,小心哪天栽个大跟头!
  曹操没与他明说,只取了叠荀命人誊抄过来的“亡国小故事”给郭嘉,轻轻松松将郭嘉打发走。
  郭嘉不明所以,拿着那叠文稿回去看了起来。
  一看之下,郭嘉有些心惊肉跳。
  这玩意,谁写的?
  既然曹操把这个给他当解释,那肯定是与荀的转变有关!
  郭嘉把曹操身边的人分析了一圈,又把荀身边的人分析了一圈,最后又把那叠文稿重看了一遍。
  最终,他把目标锁定在曹冲身上!
  郭嘉越想越有可能。
  这种风格,旁人肯定写不出来!
  准是曹冲这小子没错了,可算让他逮着了!
  郭嘉正为自己的推论洋洋得意,就听曹操派了个人过来吩咐:“奉孝先生,主公让你记得在三日内把四篇文章写完送过去。”
  郭嘉:?????
  第122章 【一起写吧】
  郭嘉的遭遇,曹冲是不晓得的。
  如果曹冲知道,一定会写信向郭嘉表达宽慰之情,内容大概是“你真惨同情你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会儿曹冲正在验收太学的基础设施。
  国家工程的好处就是人手管够,太学又是最早出图纸的,前期一干工匠便都集中到太学这边来哼哧哼哧干活。
  这样一来,太学就建得十分高效,不到两个月便已初具雏形。
  曹冲行走在已经按照图纸建好大半的太学里头,感觉在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方面,中国人从来都不虚!
  一路上,曹冲见到不少眼熟的工匠还在那忙活收尾工作,不由笑眯眯地和他们打招呼。
  工匠们也热情地予以回应,直至见着荀攸等人才局促地行礼。
  司马懿每日与曹冲负责太学之事,对于曹冲这种谁都想聊上两句的性格已经很了解。
  倒是毛d等人对于曹冲与工匠们这般熟稔有些意外,再一次意识到曹冲这人与其他纨绔子弟的不同来。
  寻常纨绔子弟哪怕不把鼻子翘到眼睛上,也不会与这些微贱之人往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